第222章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2/3)
经验不足,这是在改革的浪潮中必然会带来的结局,或是说这都是手下人的责任。自己的手下有违法乱纪行为,明明是自己的监管无力,或是说根本没有监管,他会推说自己瞎了眼,没有及时看清下属的贪污之心,**之举,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要做出一副后悔莫及的表情,好像无论是国家受损,单位出事全是形势的必然,全是人家的错。
时下许多当官的,或是准备当官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参透了言多必失的古训,说话的时候,往往是说半句,留半句,要不然只是哼一声。让听话的人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反正,一切的一切要让听话人自己的推测。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一个个都仙人隐士一样。他每句话都是字字千金。当然,要显示自己高深莫测,在说话的时候,往往要面不带笑容,眼不看来者,或看报,或写字,或作思考状。给人一副忙碌样,让来者想说什么又不敢说什么,不愿说什么,说不清什么。
当今的官场或是“吹捧场”最爱在术语上翻新。比如酒席上打胡乱说,甚至是现场呕吐,说成是纵情豪放,自己成天寻花问柳说成是风流潇洒,自己写得像秋蚓春蛇,鬼画桃符的字,说成是有个性,有书法价值。自己即便是说的鬼话、胡话,还说这是重要指示。自己蓬头垢面说成有艺术家的气质。好像同一件事在当官和当平民身上会有不同的术语。
为什么有人爱打官腔?
即便有些不是什么官的人都忍不住来上几句?
像是赵得利这样的村官也是乐此不疲?
要知道在我国官本位的思想有深厚,可能就不会有疑问了!
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评价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
“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有的领导干部面临抉择时,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着想,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有的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该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该得到的也想得到”;有的一看到社会上有人先富起来,看到自己的同学、战友或过去的同事成了“老板”、“大款”,心里就失衡,就想自己怎么赶紧富起来,等等。这种特权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层次驱动因素。
“官本位”是“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
“官本位”意识在现实中也有制度支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唯上是从”。在一些地方,上下级之间不是双向互动运行的工作关系,而是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权力的等级关系。在这种单一行政化体制下,往往是“官大嘴大”,惟我独尊,“一言堂”,是否对错的评判标准不是实践而是官帽的大小,官员的意见成了判断正误、善恶、美丑的唯一标准,并且官越大说的话就越正确;对下级官员说来,一切只对能决定其个人命运的上级官员负责。另一方面是职级的泛化。“官本位”总是与“级别”紧密相连的,“级别”是体现“官本位”的最基本方式。在一些地方和领域,除了行政职位有级别,很多与“级别”不相干的空间也逐渐打上了“级别”的烙印。企业有级别;甚至和尚、老道,也得看他相当于多大官,以至于闹出“处级方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