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着急的老帅们(1/3)

时值六月,骄阳似火。

延长县,屡经修缮的城墙显得高大巍峨。

如今,千里沃野的河套平原、商路繁荣的河西走廊都成了陕北人争先迁移的新家园。

战争期间,延安府下辖的几个县,算是横山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军民一到农闲季节,就自觉前来加固、加高县城城墙。

这可是大家保命的地方啊!

一旦前线守不住了,鞑子破关而入。

大伙儿还指望靠着县城城墙御敌呢!

沈麟率军支援西军,抵抗回鹘人的时候,就在陕西路开办水泥厂了。

生产出来的水泥不但被用于前线城堡、关口加固,这些二线城池也分得不少。

百姓们要做的就是加固再加固。

等联军歼灭了回鹘人,收了河套平原,大移民开始了。

老百姓却发现,只要兵强马壮,修不修城墙好像都不重要了。

原本只有四五万人口的延长县,陆陆续续走了大半。

大批山村都被抛弃了。

就连县城,如今都变得冷冷清清。

没人挡得住诱惑啊!

去了河套,一家最少都能分到五十亩良田,或者百亩草场。

留在家乡,拥有十亩瘦田的,就算小康之家。

更别说去了河西走廊的,待遇更高。

傻子才不走呢!

当然,留下不走的,也并非就是傻子。

这些人家里一般都过得去,甚至小有资财。

他们可以把移民留下的相对较好的土地买下来,以后的日子也不差。

高原地区的百姓没啥娱乐,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最大追求了。

不过,最近一年来,铁锋军派出的打井队倒让大伙儿很是欢迎。

他们是来钻黑油的。

黑油大伙儿都知道,西门外的黑油潭,哪个延长县的百姓没见过?

呃,现在干涸了。

里面积攒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黑油,都被铁锋军舀得涓滴不剩。

负责打井的叫刘长顺,算得上沈麟的得意弟子。

延长老百姓都乐意叫他小刘大人。

按照沈麟和刘长顺的想法,西门外的黑油潭都咕嘟嘟往外冒石油了。

打个几十米,应该就够了。

结果一直钻到六十米,达到了第一套钻进机械的极限,却啥也没捞着。

没办法,刘长顺只得换地方。

沈麟倒是没有苛责。

他不了解延长石油的埋藏深度和后世的出油地点。

只能广撒网。

后来,铁城又送来一批改进的钻井机械,一共五套。

但是,深度依然是个迷之问题。

忙活了半年,刘长顺没有钻出一口油井,倒是给当地的百姓钻出几十眼地下水。

甘甜清凉,可比以往的饮水好太多了。

稍稍拓宽一下,就是泽被后世的深井泉眼。

你说,当地的百姓能不欢迎钻井队么?

免费打井,小刘大人,真是好人呐!

刘长顺一度怀疑自己的名字有问题。

物极必反,要不改成刘不顺得了。

好在,上个月,铁城终于送来了第四代蒸汽机和沈麟折腾出来的合金钻头。

从五百马力,一下子跳到一千五百马力。

这下子,终于能钻得更深了吧?

刘长顺思前想后,重新筛选了一批复钻地点。

黑油潭就是首选。

那底下百分百是有石油的。

就是钻得不够深而已。

重新组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