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移风易俗(2/3)

宝看到本应该是重头戏的猜灯谜环节竟如此拉胯,当下都要急哭了。

他倒是想整点西南蛮人会的,关键他也不会说蛮人语啊!

难道他下次办花灯之前还得先开设几个学堂,让当地人先学习学习诗词歌赋?要不要这样?

好在,陈三宝在举办上元节节日时和当地的大家族打了招呼,像桂阳城的罗氏一听说这事,赶紧换了个他们自己都懂的方式,进行了补救。

整体而言,上元节活动虽然影响不大,收效甚微,但这毕竟是一种文化宣传,哪怕其中有点波折,最后也算圆满完成。

这事之后,陈三宝痛定思痛,觉得要想移风易俗,还得从教育入手。

如果他们不学习中原的文化,连他们的字都不认识,又如何能读懂官府的公告?如何进行一点点的改变。

所以建立学堂成为了当务之急!

陈三宝决定在西南每个大城都建一个公共学堂,采取明水的模式,学堂分成几个阶段,开蒙班和晋升班两种。

但西南毕竟太大,人口又多,不是明水那样几个钱就能打发的,考虑到经费问题,陈三宝决定只有西南夷里的大族家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公共学堂。

此外公共学堂也不是不收费,书本费用自理,束脩则相对较低。如果有富户想要入学也不是不可,但要为学堂捐钱才可取得入学资格。

为了避免那些大族的孩子们不来上学,陈三宝规定,但凡晋升班里成绩十分优秀的,只要参加大周的科考通过秀才的学子,即可到西南官府任职。

这个政策一提出来,当下便获得了所有人的同意。

但他的草案毕竟粗糙,几个幕僚拿到草案后,在他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

比如穷苦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入学,并且束脩免费,但时限只有两年。

再比如说,如果穷苦人家的孩子有那天资卓越的,也可以将明水的那套奖励方案拿过来,成绩好的有物资上的奖励。

取得秀才资格即能做官这一点,也要有个时间限制——十五年。

十五年后,整个西南的用人体系全部纳入大周的运行体系,不再另设。

最开始在十二个主城设立学堂,待过个十年八年,效果初显后,再扩展到周边小城。

经过连续几轮的修改,陈三宝自觉这个方案已经非常完美,便将此方案派人送到了京城,让武玄沣先审阅一下。

一旦他同意,陈三宝这边立即执行。

因为要筹办学堂又要修路,武玄沣最开始给的那五十万两便有些着紧,虽然现在各大商税也开始征缴,但毕竟刚刚开始,数量有限。

没办法,陈三宝再次给京城发信:要钱要人。

待时间划到二月末,在陈三宝千盼万盼中,他终于等到了京城的回信:一百万两经费和另外一批人——几个幕僚和兰花一行人。

“本王现在特别讨厌你来信,不是要钱就是要钱,还是要钱!

这也朝我要钱,那个也朝我要钱,本王也穷的很!

你要学会以西南为家,像对明水百姓一样对待西南蛮夷,为什么在明水就能自掏腰包,到了西南就要钱要钱要钱?!”

“云弗闵当初根本没留下多少钱财,你还是要加大人手抓捕云氏,说不定她的手里能有不少。如果你抓到他,我承诺分你一层!”

武玄沣这个瘪三!我给你打工,你还嫌我朝你要钱!要不要脸了?

云氏?也对,这女人说不准手里就有不少。决定了,再努力找找!

“你待在西南好好为哥哥搞事业,待哥哥功成名就了,记你一大功!”

“知道你那缺人,这是我以前在双河的时候提拔上来的几个人,现在调拨给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