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返回(1/2)

接下来几天,陈建国抓紧时间,将第二本书《猛龙过江》写完,

霍先生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别助理,香港大学毕业的精英,是跟随霍先生多年的亲信,以后就专职负责处理他的事情,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两本书的后续问题,以及其他所有事务,

这本书陈建国便交给他,让他压到年底再出版,并叮嘱允许《真报》先刊印一部分,之后再由他来安排出版全书,之前的《精武门》也都交给他来打理。

随后陈建国又给霍先生的实业筹备小组成员,讲了一番如何利用产业迁移的好时机,建立并发展自己事业的规划蓝图,

他并没有将这份蓝图做得很长远,而是从家用电器和相关电子元器件入手,简单讲了一下电子产业园的构建和运营方式,将一众60年代的香港精英听得一愣一愣的,对这位相貌平平的后生仔不敢再有丝毫轻视。

至于以后的东西,以后慢慢再说,陈建国怕自己说多了,他们都当自己是在吹牛。

做完这些,他便收拾行李,拿着通行证乘车返回内地。

只不过,去的时候是西装革履手拎皮箱,回来时只带着旅行包,衣服也换成以前的旧衣服,等到了深圳,便略显……好吧,是很狼狈。

众所周知,罗湖没有湖,

那么罗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罗湖的前身,就是宝安县深圳镇的和附城公社,这里有个罗湖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个村子就已经存在,

而罗湖村的名称,则来自于村里的一座罗湖山,

“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大多都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比如有百越群山之祖的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就是如此,

这座罗湖山,便是罗湖的由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只有山没有湖,为什么要叫罗湖?

这是因为罗湖山周围全部都是洼地,只要一下雨,这里就要发大水,雨势大的时候,山下就跟湖泊一样,便被当地人称作罗湖,也有人泡在水里、“落湖”的意思,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这里就经常是汪洋一片。

后来要在深圳建特区,而罗湖作为香港与内地连接重要枢纽,一遇到雨水就变成湖泊,如果外商进来深圳一看,呵,原来是座湖啊?!

人家还会乐意过来投资?

罗湖水患不除,深圳形象受损,招商引资的发展也肯定会受到限制。

当年江先生(不是那位江处长)负责进出口和外资管理,被委派到这里考察特区建设情况,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便是从齐腰深的水里趟过去的,当时他还泡在水里,就说了一句话,“要搞特区,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里填平!”

于是,建特区的第一步,就是“搬山填湖”!

从1980年底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移山填湖运动在罗湖桥北拉开序幕,当时有千军万马奋战在罗湖山,调集了几十台运输车、挖土车轮番作业,

经过近一年多的艰苦奋斗,90万立方米的罗湖山被铲平,化作罗湖片区130万平方米的土壤,昔日罗湖的洼地也被填平,有的地方被整整垫高了四米多,平均下来,整个罗湖的地势被垫高了1.07米,

与之同步的是对罗湖区河道的疏浚治理以及地下管网的搭建,

之后又扩建了火车站东广场,为修建新的联检大楼赢得了时间,这才全面拉开特区建设的序幕。

不过,那是十年以后的事,现在嘛……,

陈建国出了关口,便对着一片汪洋大海发呆,手上撑着的雨伞也成了摆设,狂风暴雨中,全身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已经湿透,他目光呆滞喃喃自语,“我明明查了天气预报的,说是晴天,”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