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七十八 徐光启(1/2)
对于缺少人才这一点,陈龙正也没有办法。[,他也不会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发自内心的认同萧如薰成为自己的主上,自己是他的幕僚。
而且当初他南下的原因还有一条更重要的,那就是陈龙正自己只是一个秀才,还不是举人。
袁俨虽然是举人,但是之前一次考试没考上进士,而且袁黄认为袁俨的性格太直,不适合在大明官场生存,就让他一起来缅甸给萧如薰当幕僚,耳提面命,才培养出了现在威震仰光二十万黎庶外商的袁市长。
说到底,萧如薰手下真正的文人人才只有一个袁黄,正儿八经的进士,在朝廷当过官,和萧如薰在朝鲜结缘,认定萧如薰有救时之能,这才不惜动用自己的名望在家乡为萧如薰招募人才。
可是,再大的名望也敌不过现实,慧眼识英才的人太少,大多数人都选择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读,科举,进士,做官,没有别的想法。
萧如薰这才被逼无奈选择了投奔他的南洋海商子弟来做官,这些海商子弟读识字,做过生意,比较精明,关键是无处可去,只能来缅甸,勉强算是可靠,这才勉强构筑起了缅甸的官僚体系。
现在萧如薰手底下都极度缺乏官僚,袁黄为此不得不付出双倍努力协助萧如薰处理政务。
“萧侯,有些话,属下也不得不说,虽然举人不愿意来缅甸追随您,但是,您也未必要盯着举人进士不放,有些人才,未必是举人未必是进士,甚至未必是秀才,但是就是很有才华,这样的人,您也应该去多多寻访。”
萧如薰不住的叹息。
“我何尝不知道多多寻访呢,但是,我是武将,又在戍守边关,寻常人等一听这两件事情就已经打了退堂鼓,秀才都找不到,何谈举人进士呢?
能得袁公辅佐,已经是我之大幸,但是袁公年岁已高,我总需要为他寻找一些可以培养的年轻人来帮他分担压力,但是就是找不到啊!”
陈龙正开口道:“您说过,在南京城有一位很欣赏您的南京兵部尚叶梦熊,您为何不通过叶公的关系寻找一些可用的人才呢?”
萧如薰开口道:“我找过叶公,叶公给我推荐过一个不错的人才,叫做徐光启,但是他今年才中了举人,正准备去北京参加会试,我写了一封信,派人去京师寻他,之后如何,我也不知道。
叶公对我说,他对徐光启提了一下缅甸的事情,徐光启倒没说什么不好,只是说自己想去会试看看,所以我打算明年等消息,若他中了会试,我也不去了,但是若他没中,我倒要去见见他。”
陈龙正皱眉道:“徐光启?这是何人?竟能得到叶公的看重?那岂不是仕途大盛?他会愿意来缅甸吗?”
萧如薰笑了笑。
徐光启是何等人也,现在的陈龙正自然不知道,但是萧如薰却很清楚的知道。
徐光启堪称是明代末期最伟大的一员干吏,一位实干主义的干才,也是救时宰相,在崇祯年还出任过内阁首辅。
徐光启的确中了进士,甚至还是庶吉士,最后才做了首辅,但是萧如薰也知道,徐光启的官途相当不顺,相当的坎坷,他和朝中主流势力不合拍,他想要实干,而朝廷主流却要大兴政治斗争。
东林党主流只知道政治斗争,于国策却没有半点意见,最后成功坑死大明。
徐光启的为人处世和他们格格不入,但是势单力故,无法抗衡他们,只能屡次辞官归隐,花费大量时间在实干和著立说上。
这样一个实干型的一心为国的人才,还能走到政坛最高峰,在整个明末尤为可贵,可谓是上天留给明朝的一大希望,但是这希望到底没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萧如薰给他的信里面写着——京师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有无数机遇,也有无数足以威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