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大胆畅想(2/3)
发展发展村里才是。
想让这个小山村,从一个收入一般的村子变得更加富裕,同时村民的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可是耿家建的一个心愿。
耿家建倒是听说过乡村改造这个词儿……
乡村改造不是近十年或者近二十年的事情,百年前,已经有人呼吁实践。
上世纪初叶,民国兴起一股“乡村改造运动”热潮,一部分改良派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黄培炎等,深刻认识到农村问题在中国问题中的关键地位,把改造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发动了一场以改造传统乡村社会为直接目的并影响深远的实践性社会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场改造没有在大陆继续。但这场运动并未消失,而是延续到了台湾,自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乡村改造与乡创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一个个乡村文化项目成为经典,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改造案例。
耿家建听说过临海市的一个县城借助乡村改造发展得很好,磨盘山,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几年前,和许多资源优秀的乡村一样,磨盘山散落的乡村依然守着青山绿水不知何去何从。这里有磨盘风景名胜区。本地享受不到任何门票收益;该地又作为水源保护地……所有产生污染的畜牧业、加工业都被清退。
整个乡村,几乎没有更多除了小农耕作之外的更多收入来源;小农户经营一年,劳动力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小农经济已衰落,年轻人留在村里,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们宁愿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社区被废弃,没有业态发展。
这里和现状中大多数乡村一样,生产力有限,除了种地,也就是一些果树,在当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乡村改造的中间力量——外来的怀着乡村再造梦想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组织。
过去十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年,政府牵头,各类规划,各个名目的资金补助,农村建设风风火火地开展着。放眼望去,有效果,却也许不是你心里理想的乡村模样。
后来,磨盘山来了一些人,这些人怀着乡村再造梦想,有设计师,有画家,有文人,有各类组织以及经营者。至此,磨盘山乡村改造的大幕徐徐拉开。
这些具有开阔眼界,满怀情怀的中间力量,区别于任何政府组织的规划及建设,带来了先进的乡创理念,清新的文艺气息以及建设资金。他们散落在磨盘山,寻找他们认为可以保护和创造的乡村景观,延续磨盘山千年文化,同时注入新的生机和元素。
中间力量们反复设计,不断推敲,一个个模型,一张张图纸,其中国内外设计界大咖云集,单单为一个美丽乡村项目,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为磨盘山而来。
磨盘山的接地气在于,桃树、梨树等等统统保留,良田还是良田,山林还是山林,那些建筑和景观如长出来般,既生态又和谐,被改造的景观尽量用上了本土材料。竹子成为造景的一大主角,当地的石材也成为房屋装饰的一大主题,具有磨盘山特色的石材挡土墙就是一大标志。
被保护,被设计,被精心搭配的景观和建筑,是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村民接受,游客喜欢,政府支持,设计师实现梦想,多赢且可持续发展。
在中坚力量进行改造的同时,当地政府开始重视这样的变化。磨盘山的数年里看到的变化,政府的力量厚积薄发,反应迅速,并且广泛学习。
普通的乡村建设改造无法配套中间力量建设的项目,公共改造部分充分吸收了这些项目的原始,不浮夸,不盲目,借鉴和融合。
以外立面改造和车站改造为例,这两项政府主导的工程,不输磨盘山其他任何项目,尽量保留了原有建筑。
再如,磨盘山漫山遍野的竹子,当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