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白日秦淮河(7/9)
成。”为自己服药见效感到由衷的高兴;就连在《送僧归金州》中,也不忘嘱咐对方“事须觅取堪居处,若个溪头药最多。”也因为常生病,所以在《书怀》诗中说要“别从仙客求方法”,只可惜官身不自由,“未能即便休官去,惭愧南山采药翁”。他常到药铺买药,但店家不仁,故在《赠任道人》诗中向道人诉说道:“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也因此,他对重在治病救人不爱财的道士医生特别敬重,《赠隐者》诗云:“先生已得道,市井亦容身。救病白行药,得钱多与人。问年长不定,传法又非真。每见邻家说,时闻使鬼神。”这隐者其实就是道士。这是张籍亲近道士、学道重在道教医药的秘密所在。
卢纶体弱多疾,甚至还因健康的原因辞职,《新唐书·卢纶传》云:“元载取(卢)纶文以进,补阌乡尉。累迁监察御史,辄称疾去。”他见有医术的人就觉得亲切,《行药前轩呈董山人》自诉道:“不觉老将至,瘦来方自惊。朝昏多病色,起坐有劳声。腠暖苦肌痒,藏壶唯耳鸣。桑公富灵术,一为保余生。”他恳请手中有“灵术”的董山人救他一命。因此,他对道士医术别有深情,《送王尊师》云:“自怜头白早,难与葛洪亲。”这是为自己未老先衰难于登仙而遗憾;《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云:“病老正相仍,忽逢张道陵。”这是病中逢医的欣喜。《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更直截了当地明言他是“病多知药性,老近忆仙方”。从诗题知卢纶与萧道士有采药之约。此外卢纶还炼过内丹道功,《和王仓少尹暇日言怀》:“习静通仙事,书空阅篆文。”即其明证。又《卧病寓居龙兴观枉冯十七著作书知罢摄洛阳赴缑氏因题十四韵寄冯生并赠乔尊师》诗云:“步迟乘羽客,起晏滞书邮。幸以偏方验,终贻骨肉忧……世累如尘积,年光剧水流。蹑云知有路,济海岂无舟!”由此可知卢纶因病寓居道观,一来清静,二来有经。乔尊师既是信使又送了药方。因病而亲近道士,因亲近道士而学仙,此诗鲜明地透露出了其中消息。
四、吾求仙去俗
学道与求仙在唐人是同义语,而仙就是一种生活在人境之上或之外的不死之人,具有超凡脱俗的天然特征(注:详拙作《论仙与游仙诗》,《西北大学学报》,1995。)。于是,访道学仙就成了士人在遭际坎坷时的一种排遣方式。王勃和李白即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王勃出身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本身早慧,为时所称。高宗麟德三年应幽素科,对策高第,拜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年仅十六左右。前程远大,故而虽“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注:王勃:《游山庙序》。),但并没有访道行迹。乾封元年即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之年,王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以为此乃挑拨诸王子关系,斥出沛王府。年轻气盛的王勃遭此不白之冤,满腔愤懑,作《述怀拟古诗》云:“仆生二十纪,有志数十年。下策图富贵,上策怀神仙!”不久入蜀,访道寻仙,有《寻道观》诗,自注云:“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诗云:“芝尘分光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影,丹洞肃松枢。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且将道观当蓬阙,痴望苍虬下天迎。在《山居晚眺赠王道士》诗中谓“玉--洞侣仙群”,则把道士当仙人。《八仙迳》诗之“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观内怀仙》诗之“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都隐隐透露出青云失路的激愤,都是失意学仙、求仙弃俗、排遣幽愤的明证(注:详拙作《唐代游仙诗的若干特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李白对仙道用情之深,有唐可谓无两,原因何在?前人就有过疑惑,如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云:李太白“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